IKEA效應:我們曾參與製造、生產的完成品,會特別認為有價值 這是二〇一二年才剛被創造出來的名詞,或許因為用了IKEA這公司名稱,網路討論度還蠻高。 我們曾參與製造的產品,曾努力其中最後完成的專案,蒐集食材調整配方做出來的蛋糕或美食,花時間取材好不容易寫出來的小說,或其他工藝作品、藝術創作,或甚至我們花了許多心血與資源培養出來的小孩,到最後我們常會高估他們的價值、影響力、以及對社會的重要性。 這種高估常會造成對「市場」的誤判,帶來太高的期待,扭曲了公司或個人資源的分配,或產生不必要的心理不平衡。 但人類為什麼會演化出這樣的大腦機制?或許,讓許多人擁有對他參與製造的產品或專案的「愛」,可以鼓舞人類盡心盡力成為卓越的工匠、專業農人或管理者,並願意為產品的完善付出努力、提供改善意見。 IKEA效應讓消費者在參與組裝的過程中更加喜歡他買的商品,厲害的企業會讓員工以他參與創造的產品或專案為榮。我們要注意的是不要因此高估市場反應,否則可能會帶來悲劇。 《 陳豐偉的認知偏誤生態系 》
有時我們或親友遇到劈腿、外遇事件時,常會有人說:你看,那時他(她)有些行蹤就很可疑,我早就猜一定有問題了! 這種事後回想當初的判斷,就叫做「事後的先見之明」(hindsight bias)。 醫療人員有時也會遇到,在病人確定罹患腫瘤或器官病變時,回頭看X光片或電腦斷層,隱隱約約好像有道陰影。有的人就會說:「你怎麼會看不出來,你這是誤診!」確定診斷後再去看片子,就會覺得每個人應該都能看出那裡有什麼,有時這也是「事後的先見之明」。 這類研究有好幾百篇,最常舉的例子是「選舉前」和「選舉後」。例如二〇〇八年美國總統大選,在民主黨提名歐巴馬後,有60%美國人認為歐巴馬會當選。但等到選舉結果揭曉後的調查,這時有80%美國人說,他們早就知道歐巴馬會當選了! 三年前的七月,蔡英文在總統大選民調裡剛開始超越韓國瑜。如果現在請台灣人回想在二〇一九年七月時,你認為誰會當選總統?你覺得比例會有多少呢? 除非我們有把每天大小事都記日記的習慣,否則誰都難避免「事後的先見之明」。這並不奇怪,只不過是提醒我們不要對自己的記憶力太有自信罷了。 《 陳豐偉的認知偏誤生態系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