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027 讓婚姻與感情破裂的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

 「確認偏誤」是人類常見思考方式,一旦一個想法成形,我們就會不自主地蒐集資訊來確認這個想法,迴避可能會否定這想法的資訊或討論。

比如說,你買了一隻股票,先前賺了一些錢,在下跌時你可能會去看許多講這家公司好話的新聞,還分享給朋友。等到賠得受不了了,不得不賣掉,然後才發現有很多不看好的資訊,之前都沒有注意到。
股票有人賠就有人賺,但婚姻或感情因為確認偏誤而瓦解,就有點可惜了。
婚姻或感情裡的確認偏誤可能是這樣的:
1. 他能力學經歷比我好,心裡一定常看不起我
2. 她社會經驗不足,很多事情一定不太會處理
3. 他對我沒感覺了,所以藉口要工作、應酬,不陪我
4. 她好像有外遇了,臉書、Line不知跟誰聊天,不讓我知道
5. 他迷上高難度的自行車騎山路,我跟不上,一定是有喜歡的女生陪他騎
6. 她說在家帶小孩很辛苦,但我怎麼覺得她都在看劇、玩遊戲?
7. 婆婆不可能把媳婦當女兒,她不會講真心話
8. 這女婿是為了以後分財產才來接近我們,分到財產就不會理人了
9. 她那麼耀眼,身邊一定有許多比我有成就的男生在注意她
10. 他遲早會對他的女秘書、女助理出手,她們也會誘惑他
這類確認偏誤可以一直條列寫不完,當然,最困難的是,這些想法有時候是真的!所以人類大腦會不斷想辦法去確認「這是真的!」「我的想法沒有錯!」有時在確認的過程中,感情與信任就真的毀掉了,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。
清官難斷家務事,婚姻與感情問題,外人很難判斷是非。如果你遇到婚姻或感情問題,有點卡住但還想走下去,建議可以到心理諮商所找擅長婚姻問題的心理師長談。這沒有健保,必須花錢,但如果還想挽回,花些錢也是值得的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004 樂觀偏誤 optimism bias

  對疫情,不要太過樂觀啊,紐西蘭人這麼說。 最近收到來自紐西蘭的文章,提到「樂觀偏誤」(optimism bias),提醒紐西蘭人不要因為病毒威力似乎減弱、多數人有打疫苗,就放寬了自我的管控,如漸漸不戴口罩、縱情於各種狂歡活動。畢竟,如果感染人數一下飆太高,還是會造成醫療體系的負擔。 據說,樂觀偏誤常見於80%的人。樂觀偏誤讓我們過度自信、高估自己的勝算。人類最常見的樂觀偏誤,就是現代社會的婚姻,在結婚時信誓旦旦一定能找到人生幸福,最後可能有一半離婚、分居,剩下的一半也有不少勉強過著婚姻品質中下的生活。 樂觀偏誤有演化優勢。想像我們幾萬年前的祖先,族群裡若樂觀偏誤的人佔多數,就會勇於對外探索、開拓;面對外敵競爭時,樂觀偏誤讓我們有自信地發動戰爭、或抵擋外敵不要潰散。 樂觀偏誤讓我們不容易得到憂鬱症,對身心健康有益。但樂觀偏誤也會讓我們低估風險、投資創業失敗、或堅持繼續不健康的行為。有人說,二〇〇八年的金融風暴,就是來自於樂觀偏誤的集體行為。 以我自己的看法,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回到「正常的生活」。比如學校課業、活動,盡量不要受到影響。戴口罩的大型活動,不要害怕繼續舉辦。但無法戴口罩的大型餐飲活動,可以想清楚必要性,不一定要辦的就不要辦。 陳豐偉的認知偏誤生態系

011 為何初戀難忘懷 蔡加尼克效應 Zeigarnik effect 之一

  為何有些人對年輕時的初戀難以忘懷?有一種認知偏誤叫做「蔡加尼克效應」(Zeigarnik effect),可能是原因之一。 蔡加尼克效應是說,人類大腦對於未完成的任務,常會有彷彿強迫性的記憶力,一直記著,很難忘懷。 相對應的,當任務完成,原本看似記憶力很好的人,可能一下就雲淡風輕,不記得也不再關切。 這是人類大腦演化出來的「節約能源」機制,已經結束的事情就不需要一直記著。但相對的,有時就會把太多大腦能量消耗在「一直未完成」的事情。 年輕人的大腦活躍、對情感反應強烈,但現代社會讓年輕人的戀愛往往沒有結果(以前農業社會就直接結婚生小孩了)。「或許還有機會做什麼或說什麼」的遺憾,有時就成為「未完成的任務」,一直記掛在某些人心底。 即使是一些淡淡的情愫,也可能因為「如果能再見一次面多好」「為什麼當年不跟他表白」而成為「未完成的任務」。 所以,有一些交往很久的戀人,因為「已經完成了什麼」,分手後很快變得不重要,反而不如年輕時淡淡的遺憾一直記著,這就是蔡加尼克效應了。 曾經陪伴好多年的戀人,在大腦裡的地位有時卻不如年輕時印象朦朧的小姊姊,這或許是一種不公平,也是注意力資源的錯置。 有時是一種悔恨,「如果我能跟她說聲道歉就好了」,然後一直記著一個其實不是那麼重要的人。 不過,蔡加尼克效應並不是無法克服。如果一個人很忙碌、隨時有許多重要的事情,「眼前未完成的事情」通常會壓過「過去未完成的事情」。 所以,對於一直想著唸著年輕時愛情故事的人,或許我們可以回他(她)一句: 「你(妳)吃飽太閒了!」 《 陳豐偉的認知偏誤生態系 》

005 重複視覺性刺激的男女差異 只不過是曝光效應 mere exposure effect 之二

  男性女性對重複的視覺「性刺激」的感覺,會有什麼差異嗎?以下研究結果非常有啟發性: 1. 男性對「不同女性」做出同樣的動作,會感覺比較刺激、感到興趣 2. 女性對「相同男性」做出不同的動作,會感覺比較刺激、感到興趣 大家可以把這兩句話在大腦裡想一下,是不是可以對應到一些兩性交往間的行為差異呢? 比例上來說,男性較容易追求新鮮感,然後重複相同的交往模式。女性則會期待喜歡的對象,持續變化出不同的浪漫行為。這有些或許跟我們演化出來的大腦有關。 今天這則跟「只不過是曝光效應」(mere exposure effect)以及「注意力偏誤」(attention bias)有關。「只不過是曝光效應」又牽涉到「過度曝光的負面效應」、「涉及道德感的曝光的負面效應」。在寫小電子書時,這些內容應該要放在小電子書的後段。不過,在寫《1000講》時,我是看到翻到順手就寫,所以就放在「之二」了。 陳豐偉的認知偏誤生態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