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陳豐偉的認知偏誤生態系

 除了這個部落格外,還有以下方法可以追蹤陳豐偉的認知偏誤1000講。

  1. 追蹤陳豐偉的公開臉書(按這裡
  2. 追蹤《認知偏誤1000講》的推特(按這裡)-->有玩推特的人,這方法最不會漏訊息
  3. 巡一下Readmoo看有沒有出新的完整版的認知偏誤小電子書,預計出50本,目前出了1本(按這裡
  4. 訂閱「方格子」的《陳豐偉編譯社》,這裡會有「1000講」與「Readmoo小電子書」的中間產物(按這裡

另外,透過訂閱這部落格的RSS,或在瀏覽器設定新文通知,也可以看到每一則新知。這步驟比較繁瑣,懂的人自然懂,就不詳細寫了。


◎ 以下是在Readmoo出版的電子小書系列序,用來說明為什麼要寫作認知偏誤1000講

● 別天真了,世界不是你想像的那樣系列總序

 

天真(naive),是心理學的有趣主題。人類大腦無論是面對外界事物或內心世界,都會需要解釋(construal),也會需要一個個故事。但我們編織的故事,跟這世界的真實故事,常會有很大差距。

 

二〇二一年底,「特斯拉」電動車創辦人依隆‧馬斯克(Elon Musk)在他的推特上貼了一張圖,說這些認知偏誤(cognitive bias)對小孩的教育非常重要。馬斯克覺得他小孩原本接受的學校教育是有問題的,所以自己創辦了一間私立小學,讓他的小孩以及一些美國菁英家庭的小學生來念。他對教育應該會有自己一套深刻的體論。

 

看到馬斯克這麼寫,讓我察覺,認知偏誤是個可以長期經營的主題。我長期關注腦科學與人類演化的相關議題,有些主題雖然有趣,如「阿嬤效應延長人類壽命」,但知道這些知識,對現實人生沒有太大、太直接的幫助。「認知偏誤」就不一樣了,如果從學生時代就熟知各種認知偏誤,對日後人生的各個轉折點,有可能帶來扭轉命運的關鍵變化。

 

「認知偏誤」是人類「天真」的主要原因之一。人類對這世界如果沒有抱持某個程度的「天真」,恐怕會很難懷抱希望地活下去。愛情裡的幻象、對家庭的憧憬、迷戀明星的追劇、對領袖人物的崇拜,或許是認知偏誤,但也是支撐人類生存的動力。認知偏誤存在每個人身上,只要是人類,就不可能沒有認知偏誤。

 

但有時認知偏誤會影響經營管理、教育、決策、投資、創業、行銷、專案執行、人際溝通與人生規劃。認知偏誤常會影響我們對世界、國家局勢與身邊大大小小事情的判斷。人生有時需要迷糊,有時需要清醒。多瞭解認知偏誤,可以幫助我們在該清醒時清醒。

 

「認知偏誤」不見得會帶來悲慘的結局,畢竟世事多變,人生充滿意外。不過,多瞭解人類大腦的認知偏誤,可以提升許多事情的勝算。或許這就是馬斯克主張學生都應該學習「認知偏誤」的原因之一吧。

 

台灣現有講認知偏誤的翻譯書,大致上是一本書講五十個專有名詞的寫法,這只能讓我們粗淺地條列式地知道一些概念。馬斯克在推特的那句話,讓我想到乾脆每個月來寫一種認知偏誤,每個月在Readmoo寫一本小電子書好了。

 

如果我們只看網路搜尋到的資訊,對各種認知偏誤的理解,可能會流於片面甚至被誤導。所以在寫這系列書時,我會以一個個重要研究為基礎,讓讀者能從研究來推論人類認知偏誤的樣貌。寫這些書並不是為了渲染熱門話題求分享,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。

 

出版純電子書的好處是彈性大、自由度大。這系列小電子書的核心是「知識的整理」,剛上架時字數最少,會在50-100元的區間定價。之後有可能會隨時增加新的內容,定價就會跟著增加。剛上架就買的人購買價格最便宜,日後增加內容時Readmoo會自動提醒更新,無須加錢。

 

用一個輕鬆的週末,深入瞭解一個認知偏誤,或許在你人生某個重要時刻,你會想起這本書裡的某句話,調整、放慢、改變某個決策,這時你就會發現,買這一系列書籍,是你一生最划算的投資之一了。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004 樂觀偏誤 optimism bias

  對疫情,不要太過樂觀啊,紐西蘭人這麼說。 最近收到來自紐西蘭的文章,提到「樂觀偏誤」(optimism bias),提醒紐西蘭人不要因為病毒威力似乎減弱、多數人有打疫苗,就放寬了自我的管控,如漸漸不戴口罩、縱情於各種狂歡活動。畢竟,如果感染人數一下飆太高,還是會造成醫療體系的負擔。 據說,樂觀偏誤常見於80%的人。樂觀偏誤讓我們過度自信、高估自己的勝算。人類最常見的樂觀偏誤,就是現代社會的婚姻,在結婚時信誓旦旦一定能找到人生幸福,最後可能有一半離婚、分居,剩下的一半也有不少勉強過著婚姻品質中下的生活。 樂觀偏誤有演化優勢。想像我們幾萬年前的祖先,族群裡若樂觀偏誤的人佔多數,就會勇於對外探索、開拓;面對外敵競爭時,樂觀偏誤讓我們有自信地發動戰爭、或抵擋外敵不要潰散。 樂觀偏誤讓我們不容易得到憂鬱症,對身心健康有益。但樂觀偏誤也會讓我們低估風險、投資創業失敗、或堅持繼續不健康的行為。有人說,二〇〇八年的金融風暴,就是來自於樂觀偏誤的集體行為。 以我自己的看法,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回到「正常的生活」。比如學校課業、活動,盡量不要受到影響。戴口罩的大型活動,不要害怕繼續舉辦。但無法戴口罩的大型餐飲活動,可以想清楚必要性,不一定要辦的就不要辦。 陳豐偉的認知偏誤生態系

011 為何初戀難忘懷 蔡加尼克效應 Zeigarnik effect 之一

  為何有些人對年輕時的初戀難以忘懷?有一種認知偏誤叫做「蔡加尼克效應」(Zeigarnik effect),可能是原因之一。 蔡加尼克效應是說,人類大腦對於未完成的任務,常會有彷彿強迫性的記憶力,一直記著,很難忘懷。 相對應的,當任務完成,原本看似記憶力很好的人,可能一下就雲淡風輕,不記得也不再關切。 這是人類大腦演化出來的「節約能源」機制,已經結束的事情就不需要一直記著。但相對的,有時就會把太多大腦能量消耗在「一直未完成」的事情。 年輕人的大腦活躍、對情感反應強烈,但現代社會讓年輕人的戀愛往往沒有結果(以前農業社會就直接結婚生小孩了)。「或許還有機會做什麼或說什麼」的遺憾,有時就成為「未完成的任務」,一直記掛在某些人心底。 即使是一些淡淡的情愫,也可能因為「如果能再見一次面多好」「為什麼當年不跟他表白」而成為「未完成的任務」。 所以,有一些交往很久的戀人,因為「已經完成了什麼」,分手後很快變得不重要,反而不如年輕時淡淡的遺憾一直記著,這就是蔡加尼克效應了。 曾經陪伴好多年的戀人,在大腦裡的地位有時卻不如年輕時印象朦朧的小姊姊,這或許是一種不公平,也是注意力資源的錯置。 有時是一種悔恨,「如果我能跟她說聲道歉就好了」,然後一直記著一個其實不是那麼重要的人。 不過,蔡加尼克效應並不是無法克服。如果一個人很忙碌、隨時有許多重要的事情,「眼前未完成的事情」通常會壓過「過去未完成的事情」。 所以,對於一直想著唸著年輕時愛情故事的人,或許我們可以回他(她)一句: 「你(妳)吃飽太閒了!」 《 陳豐偉的認知偏誤生態系 》

005 重複視覺性刺激的男女差異 只不過是曝光效應 mere exposure effect 之二

  男性女性對重複的視覺「性刺激」的感覺,會有什麼差異嗎?以下研究結果非常有啟發性: 1. 男性對「不同女性」做出同樣的動作,會感覺比較刺激、感到興趣 2. 女性對「相同男性」做出不同的動作,會感覺比較刺激、感到興趣 大家可以把這兩句話在大腦裡想一下,是不是可以對應到一些兩性交往間的行為差異呢? 比例上來說,男性較容易追求新鮮感,然後重複相同的交往模式。女性則會期待喜歡的對象,持續變化出不同的浪漫行為。這有些或許跟我們演化出來的大腦有關。 今天這則跟「只不過是曝光效應」(mere exposure effect)以及「注意力偏誤」(attention bias)有關。「只不過是曝光效應」又牽涉到「過度曝光的負面效應」、「涉及道德感的曝光的負面效應」。在寫小電子書時,這些內容應該要放在小電子書的後段。不過,在寫《1000講》時,我是看到翻到順手就寫,所以就放在「之二」了。 陳豐偉的認知偏誤生態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