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026 上班族如何避免「知識魔咒」curse of knowledge

 上班族如何避免「知識魔咒」的影響?以數位行銷工作者為例

最近「知識魔咒」這名詞有點紅,在此摘要英國數位行銷公司網站上的文章,做些簡單的提醒。
1. 跟客戶公司的老闆講話時,盡量避免一連串高深的名詞,要讓他知道你們的專業可以協助達到他公司的營運目標
2. 跟客戶第一次接觸時,要先清楚他的專業知識到什麼程度。接下來要確認,你所講的每一個專有名詞,他是不是都聽得懂?
3. 在公司的專案小組裡,即使是資深同事,也未必瞭解你現在在做什麼。不要把小組討論當成展現知識、要其他同仁追上的地方,適度調整一下說話方式。
4. 帶新人或在教其他部門新手時,切記,你的工作累積的經驗以及一些直覺反應,在他們身上並沒有。有時你覺得說一句話他們就該懂的事情,可能要說上三句話才行。
5. 寫 email 溝通時要注意,你簡短的習慣用語、一些古老的表情符合,有可能會引起誤解。該說清楚的就要說清楚,否則就不需要視訊會議了。
最後做點補充說明:《知識魔咒》是我在Readmoo 電子書平台的50本「認知偏誤電子小書」的第一本,寫作時就面臨一個問題:我需要去寫各行各業的應用嗎?
後來我決定,除了某些特殊主題外,一律不把「應用」層面的內容寫進書裡。
上面所說的「知識魔咒」列舉,對有實務經驗的人來說是很基本的工作守則。有趣的是,心理學家如何透過研究設計,讓我們能推敲這些認知偏誤確實存在人類大腦,而且在我們五歲時就能偵測到?
從研究出發,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心理學名詞的原貌是什麼,對人類大腦運作多一些瞭解,也可以避免名詞的誤用。
但在應用層次,就期待 Youtuber 或各網路講師們在各種免費或付費節目裡發揮。如果有先看完我的電子小書,講課時有提到我跟書名一下我就很高興了。
現在我每天會收到大量講認知偏誤的網路新文章,認知偏誤會影響企業經營,所以歐美國家對認知偏誤越來越重視。台灣在這方面可能還落後些,相對的這裡就有許多企業訓練與上課的市場存在。
PS. 本文裡整理的五個要點,前三點來自 Found 公司網站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004 樂觀偏誤 optimism bias

  對疫情,不要太過樂觀啊,紐西蘭人這麼說。 最近收到來自紐西蘭的文章,提到「樂觀偏誤」(optimism bias),提醒紐西蘭人不要因為病毒威力似乎減弱、多數人有打疫苗,就放寬了自我的管控,如漸漸不戴口罩、縱情於各種狂歡活動。畢竟,如果感染人數一下飆太高,還是會造成醫療體系的負擔。 據說,樂觀偏誤常見於80%的人。樂觀偏誤讓我們過度自信、高估自己的勝算。人類最常見的樂觀偏誤,就是現代社會的婚姻,在結婚時信誓旦旦一定能找到人生幸福,最後可能有一半離婚、分居,剩下的一半也有不少勉強過著婚姻品質中下的生活。 樂觀偏誤有演化優勢。想像我們幾萬年前的祖先,族群裡若樂觀偏誤的人佔多數,就會勇於對外探索、開拓;面對外敵競爭時,樂觀偏誤讓我們有自信地發動戰爭、或抵擋外敵不要潰散。 樂觀偏誤讓我們不容易得到憂鬱症,對身心健康有益。但樂觀偏誤也會讓我們低估風險、投資創業失敗、或堅持繼續不健康的行為。有人說,二〇〇八年的金融風暴,就是來自於樂觀偏誤的集體行為。 以我自己的看法,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回到「正常的生活」。比如學校課業、活動,盡量不要受到影響。戴口罩的大型活動,不要害怕繼續舉辦。但無法戴口罩的大型餐飲活動,可以想清楚必要性,不一定要辦的就不要辦。 陳豐偉的認知偏誤生態系

011 為何初戀難忘懷 蔡加尼克效應 Zeigarnik effect 之一

  為何有些人對年輕時的初戀難以忘懷?有一種認知偏誤叫做「蔡加尼克效應」(Zeigarnik effect),可能是原因之一。 蔡加尼克效應是說,人類大腦對於未完成的任務,常會有彷彿強迫性的記憶力,一直記著,很難忘懷。 相對應的,當任務完成,原本看似記憶力很好的人,可能一下就雲淡風輕,不記得也不再關切。 這是人類大腦演化出來的「節約能源」機制,已經結束的事情就不需要一直記著。但相對的,有時就會把太多大腦能量消耗在「一直未完成」的事情。 年輕人的大腦活躍、對情感反應強烈,但現代社會讓年輕人的戀愛往往沒有結果(以前農業社會就直接結婚生小孩了)。「或許還有機會做什麼或說什麼」的遺憾,有時就成為「未完成的任務」,一直記掛在某些人心底。 即使是一些淡淡的情愫,也可能因為「如果能再見一次面多好」「為什麼當年不跟他表白」而成為「未完成的任務」。 所以,有一些交往很久的戀人,因為「已經完成了什麼」,分手後很快變得不重要,反而不如年輕時淡淡的遺憾一直記著,這就是蔡加尼克效應了。 曾經陪伴好多年的戀人,在大腦裡的地位有時卻不如年輕時印象朦朧的小姊姊,這或許是一種不公平,也是注意力資源的錯置。 有時是一種悔恨,「如果我能跟她說聲道歉就好了」,然後一直記著一個其實不是那麼重要的人。 不過,蔡加尼克效應並不是無法克服。如果一個人很忙碌、隨時有許多重要的事情,「眼前未完成的事情」通常會壓過「過去未完成的事情」。 所以,對於一直想著唸著年輕時愛情故事的人,或許我們可以回他(她)一句: 「你(妳)吃飽太閒了!」 《 陳豐偉的認知偏誤生態系 》

005 重複視覺性刺激的男女差異 只不過是曝光效應 mere exposure effect 之二

  男性女性對重複的視覺「性刺激」的感覺,會有什麼差異嗎?以下研究結果非常有啟發性: 1. 男性對「不同女性」做出同樣的動作,會感覺比較刺激、感到興趣 2. 女性對「相同男性」做出不同的動作,會感覺比較刺激、感到興趣 大家可以把這兩句話在大腦裡想一下,是不是可以對應到一些兩性交往間的行為差異呢? 比例上來說,男性較容易追求新鮮感,然後重複相同的交往模式。女性則會期待喜歡的對象,持續變化出不同的浪漫行為。這有些或許跟我們演化出來的大腦有關。 今天這則跟「只不過是曝光效應」(mere exposure effect)以及「注意力偏誤」(attention bias)有關。「只不過是曝光效應」又牽涉到「過度曝光的負面效應」、「涉及道德感的曝光的負面效應」。在寫小電子書時,這些內容應該要放在小電子書的後段。不過,在寫《1000講》時,我是看到翻到順手就寫,所以就放在「之二」了。 陳豐偉的認知偏誤生態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