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22的文章

019 損失厭惡造成投資失敗 loss aversion 之二

  昨天看到美國財經名嘴說,股市下跌時,造成投資人重大損失的兩大原因,第一個是就「損失厭惡」(loss aversion)。不想承認錯誤、不想面對痛苦,是投資人要先克服的魔咒。 據說,損失一筆錢帶來的痛苦感,需要賺兩倍才能平衡回來。人類對「損失」的痛苦感,會遠大於「得到」的喜悅。這或許是因為在數萬~數十萬年前的遠古時代,許多損失都會導致生命傷亡,得到什麼(如一隻死羊腿)卻只能換來幾天吃飽。 也因為這些心理作用,使得人們在「賺到一萬趕快賣」時,決策會比「虧了一萬趕快賣」快速許多。承認損失太痛苦,讓一些人不想面對事實,一直期待反彈,或繼續加碼攤平,於是昧於時勢繼續高風險投資,等到被迫出場不久,谷底反彈時手邊已經沒有籌碼。 有個研究就說,二〇一八年美國股市兩次大修正,散戶投資人的損失是指數變化的兩倍。賣得太低、買得太高,是許多散戶的痛。如何克服人性盲點,建立投資紀律,是每個投資人都得努力的目標吧。 《 陳豐偉的認知偏誤生態系 》

018 影響股市投資的行動偏誤 action bias

  有時人類就是忍不住要動一動,即使好處可能很少或可能有壞的結果。這叫做「行動偏誤」(action bias)。 今天引用SciTechDaily的文章。作者說,1991年到1996年美國股市,頻繁進出的人賺到11.4%的年度獲利,但市場的平均獲利是17.9%。忍不住就是想做什麼,結果賺比較少。 另一個二〇〇七年針對足球的研究發現,在罰踢時射到左邊、右邊、中間的比例都差不多,但是守門員有93.7%機率會往左邊或右邊撲。為什麼?因為如果站在中間沒動,然後球踢向兩邊,守門員會很糗。有做個動作撲一下,雖然三分之二機率撲不到,觀眾會諒解,守門員心裡也比較好過。 「行動偏誤」可能演化自遠古時代人類生活環境,針對風吹草動隨時應變比較活得下去,但現在社會有時會越做越錯。可能會遇到災難時,先買衛生紙跟泡麵,有時也是一種action bias。 有時我們會覺得不做點什麼,好像會錯過什麼、造成遺憾,或會對不起誰。政治人物有時會覺得應該要推動什麼理念,最後造成災難。企業老闆覺得要做些改革,結果越改越糟。或許人類祖先就是要做些什麼,在部落裡才會有好的評價;看起來懶懶不想動的人,或許就比較難吸引異性吧? 《 陳豐偉的認知偏誤生態系 》

017 民調引導從眾效應 bandwagon effect

前陣子有個民調說,蔣萬安遙遙領先。前陣子別的民調卻說,蔣萬安岌岌可危。 我不是民調專家,不知道那個民調比較有參考價值。不過,做政治行銷的人大致都知道「從眾效應」(bandwagon effect),善用民調發布來影響選民,應該是網路社群時代政治工作的基本功吧。 人類大腦喜歡靠向多數,數十年來的研究,也都證實光是發布民調數字,就有機會影響選舉結果。這也難怪許多國家會限制選舉前一兩星期發布民調。 民調數字落後的候選人,原本估計票數常會往前兩名集中,而且民調第一名往往能囊括最多游離票。如果有比較激烈的政治立場上的差異,游離票會容易在意識形態相近的候選人間跑動。 民調也會影響人們對社會議題或社會團體的支持,總之人們的確會有喜歡「西瓜靠大邊」的趨勢。我們對明星、知名品牌的支持,也常會有「從眾效應」,所以「天團」常常屹立不搖,名牌常能高價賣出。 從眾效應的英文原意是,遊行時的電子花車閃閃亮亮,播放著舞曲經過大街,路人看到就很興奮地跳上去一起扭腰擺臀同樂,然後越聚越多。人類大腦有時就是懶得思考,跟著多數人的決定應該沒錯?所以無論是政治行銷或商品行銷高手,都會懂得透過從眾效應爭取最大量的支持。 《 陳豐偉的認知偏誤生態系 》